2)第七百四十八章 奇特_纳米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高温环境时,噬热真菌会随机应变,如果环境温度适宜,它们会直接进入繁衍模式。

  如果高温环境的高温,超过了本身的承受极限,它们会做出另一个改变。

  根据研究获得的数据,噬热真菌的极限承受温度,是摄氏度,超过就会出现有机体变质、分解。

  那噬热真菌是如何承受500~600摄氏度的核电池高温?

  原因在于高温变质上,一旦遇到超过极限的高温,它们会不断通过自杀式的方式,逼近高温区域。

  然后那些被高温杀死的噬热真菌,会因为高温变质,变成一种特殊的纳米结构,这种纳米结构可以阻挡高温,同时将高温区的热量,定向转移到外面,形成热能传递通道。

  这就是之前,在核电池周围看到的灰暗蜘蛛丝状物质,那些蜘蛛丝状的物质,就是热能转移通道。

  至于为什么,噬热真菌要用这种方式,牺牲一部分个体,用于搭建热能转移通道,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研究员们猜测,这应该和火星的环境有关系,对于火星地表而言,热能的主要来源有三个。

  一是太阳能,二是局部地热能,三是天然高浓度的放射性矿物。

  由于火星距离太阳相对比较远,每天可以获得的热能,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局部的地热能、高浓度放射性矿物,就成为非常宝贵的热源。

  噬热真菌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这种热源,必须采用特殊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温”。

  这也是为什么,33号探测器会出现散热失灵的原因。

  因为噬热真菌将33号探测器当成了一个热源,然后激活了保温功能,它们在阻止热能向空气散热,然后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其中的热能。

  正是因为这种保温功能,让33号探测器的散热板,出现了无法正常散热的情况。

  同时也因为33号,会不断的移动,导致噬热真菌无法构筑出热能转移通道,没有出现明显的丝状物,让常海涛等人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33号探测器扔下核电池后,噬热真菌在没有热源的情况下,很快就自然脱落,让散热板重新恢复正常。

  同时被丢弃的核电池,也成为噬热真菌的新目标,在周围迅速繁殖,然后用保温层包裹住核电池,实现保温功能。

  在搭建了热能转移通道后,核电池周围就变成了噬热真菌繁衍生息的栖息地。

  这才有了常海涛等人,看到的那一幕,黑灰色丝状物覆盖了核电池。

  临时组建的研究团队,利用电场合成技术,经过一个多月的尝试,终于成功复刻了噬热真菌构造出来的那种耐高温纳米结构。

  几名研究员兴奋不已的测试着,在化验室内,这种特殊纳米材料,其神奇的特性,让众人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

  “竟然可以抵抗中子照射,它们利用了锂和碳,加上火星地表丰富的铁和硅,打造出这种神奇的材料。”一名研究员赞叹不已的说道。

  某种程度上,噬热真菌的这种行为,是在人造放射性物质,然后实现热能的可持续发展。

  毕竟碳和锂被中子照射后,有可能会衰变成为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然后噬热真菌就会利用这些人造的放射性物质,再次形成新的核电池。

  对于热能稀少的火星而言,噬热真菌的生存模式,就是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力。

  一名研究员无奈的笑道:“没有想到,我们人类竟然不是太阳系中,最先利用核能的生物。”

  “是呀!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

  虽然噬热真菌的这种纳米结构,对于人类的借鉴意义不大,但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存模式。

  为人类进一步了解外星生物,提供了一些全新的方向。

  谢谢各位亲的支持(ω`)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