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53章 千万贯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是太“超前”了一些。

  王安石决定,还是再多做一些铺垫,再与这位官家讲讲这些道理也不迟。

  但是,赵顼却微微抬起头,对“明远”此人,起了悠然神往之心。

  “朕想要见一见这个明远。”

  赵顼问王安石:“不知介甫可否安排?”

  王安石十分震惊。

  毕竟明远年轻轻轻,又未及冠,而且还是个白身。

  他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有钱!

  当然了,还有一脑袋的奇思妙想,都是与他的“钱”有关的。

  难得官家竟然想见这么一位人物。

  但王安石很遗憾地告诉赵顼:“陛下,据犬子说,这位明远,已经离京了。”

  李白有诗云:“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3

  如今早已过了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日子,柳条也早已青了。

  但明远还是见识到了汴京人民送人别离时的阵势。

  他好死不死,选择了与苏轼一起出京。

  苏轼是那样名满天下的人物,出京时友人送行的场面,是明远完全不能比的——

  从汴京城门口,每隔十里,就有一座“送客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长亭”。人们便在这里为苏轼饯行。饯行时不仅要饮酒,还要赋诗。

  苏轼的书童一会儿忙着为主人研墨,一会儿忙着将主人朋友所赠的“墨宝”都收起来。

  而这样的场景,每十里就会重复一遍。

  明远与薛绍彭并肩,站在距离长亭不远的地方,望着远处,苏轼豪饮一盅水酒,然后撮襟为笔,在纸上挥毫的情形。

  明远心想:子瞻公这是第几件衣裳了?

  当然,十里长亭送别,意味着关系越铁,送别的人就送得越远。

  眼看着苏轼面前的朋友渐渐辞去,呈指数级的减少,明远身边,几乎始终保持着相等的人数——始终是那么几位,但都是挚友。

  “远之,原以为这次入京,能好好与你聚一聚的。没曾想我成日被拘在国子监里,竟没能见上几面。”

  薛绍彭今日特地请了假,出城相送,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我想,这阵子家中大人应该也了解了,我就不是个考进士的料。”薛绍彭挠挠头,“想必再过一阵子大人应当也绝望了,那时就能放我出来——远之,到那时我去杭州找你!”

  明远:额——

  他已经凭空想象出了,薛绍彭在国子监中“躺平”的样子。

  但据明远对朋友的了解,薛绍彭确实不太适合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他的性格过于天真,为人又太过热忱,特别容易掏心掏肺。

  再加上那优秀的艺术造诣和理解力,明远觉得薛绍彭还是和米芾一样,终身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醉心艺术,恐怕对他们俩都好。

  不过,想来这次,三司使薛向将儿子招至身边,应该也看清了儿子的秉性,想必不久就会有决断。

  远处站着的米芾默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