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63章 千万贯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头疼的就是“蔡京”,第二头疼的就是“风月”,只好在心里默默地说:千万别来,蔡元长……最好永远都在巡视地方的路上才好。

  苏轼却主动转开了话题,说:“某还有一位好友,这位简直是无所不能……”

  “对了,远之啊,在这世上,某认为是‘生而知之’的人,除了你之外,也就只有这位了。”

  明远顿时羞红了脸。

  他哪里能算是“生而知之”?

  因此明远对苏轼口中的那位“大才”更感兴趣。

  苏轼却卖了个关子:“他是杭州本地人,只不过正在为母守孝,因此不便见客,也不方便与我等饮宴。等他出了孝期,某一定引见两位认识。”

  明远心痒难搔,但苏轼的口风一直很紧,不肯向明远透露那人的身份。

  眼看天色渐晚,种师中便催促要送苏轼回去:“师兄,天色再晚,路上全黑……再说我看你家外面的道路也不怎地!”

  明远险些敲这小孩一记毛栗子:说什么大实话!

  只有苏轼狡猾地看着明远:“远之为人谨慎,向来事事想得周全。放心,他不会将我们两人就这样晾在城外的。”

  种师中却无所谓:“反正回不了城我就借师兄的床铺睡一晚。”

  明远:早知道你会这么说的。

  待天色全黑,他将苏种两人送出门,这一大一小两位,同时发出一声惊叹。

  “哇!”

  只见道路两侧,每隔二十余步,就有一盏灯火闪亮。这些灯火延伸向远处,将凤凰山脚下至杭州城的这条道路清清楚楚地勾勒出来。

  苏轼赶紧上前看。

  只见那“灯笼”,是一个圆形的“石球”,球体中间凿出一块空间,让这球体成为一个上下有顶有低,三面露空,一面是石屏的“石窝”。

  这“石窝”里刚好放着一块点燃的“煤球”。

  这石灯笼的造型极其简单,若是已有采石场打磨成型的球形圆石,一名石匠一天能够打制两三个出来。

  但苏轼见这“石灯笼”形态特殊,上面有遮蔽,不会被雨水打湿,而露空的几面,正好都冲着路面,已供照明。

  再者这些煤球易点燃却不易熄,除非遇上极端天气,否则等闲风雨,是不会让这些石灯笼里点燃的“煤球”熄灭的。

  “啊呀!远之,你不会是特地点了起了这些灯烛,送我们两人归城吧?”

  苏轼脸上流露出“何等荣幸”的表情。

  “不是特地——”

  明远笑道:“这是小弟选择搬到城外时就已经想好的。”

  他的做法是,选择点燃时间刚好是六个时辰的“煤球”,在天色将晚的时候全部点燃,然后派一名长随,提着炭盒,拎着这些点燃的煤球,挨个将煤球放到石灯笼里。去时点路左边的,回来时点另一边的。

  如此一来,他在凤凰山的宅院,到据此最近的杭州城城门之间,就有了一条整晚都有“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