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03章 千万贯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有什么可做的?”

  这完全不符合明远的任何预期——以至于明远流露出震惊的眼神,面对司马光,一时片刻间竟愣是开不了口。

  苏轼在司马光背后冲明远挤眉弄眼,鼓励明远开口。

  明远……啊?

  原来苏轼按照自己当初剧透他的那些内容,又原样剧透了司马光一遍啊!

  难怪司马光此刻的态度转变得如此之大。

  但司马光这问题却不好回答。

  “……还有什么可做的?”

  明远仔细想了想,才道“杭州府学,还想要再办一个‘史学社’。”

  司马光与苏轼对视一眼,各自拈着胡子,都没有想到明远竟会提这样的要求。

  “毕竟前朝太宗皇帝也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士子们学史、辩史,能够鉴于往事,避免前人的错误。”

  这倒并不难,而且与司马光现在正在做的事正好契合。

  而且还有一点,杭州城中,明远坐拥旁人艳羡不已的刻印之利。有他在,“史学社”中各种论史的文章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看行天下。司马光之前看了苏轼给他看的各式“学刊”,马上意识到这绝对是学术界推广自己的一种“利器”。

  司马光刚想点头,明远又提了一个问题“请问,杭州府学办的那些社团,若是在其中有‘突出贡献’者,参加科举考试时能够获得一点优势吗?”

  司马光与苏轼同时听的一愣。

  明远说的意思,其实就是“高考加分”。

  当然,为了公平起见,能够参加“高考加分”的人绝对不能多,而且需要经过重重严格的审核。

  但如果能将这些“杂学”的副科,也作为科举取士的考量范围之一,岂不是能够鼓励一部分自觉“挤不上”科举“独木桥”的人,分心旁骛,去学习经学以外的那些学科?

  待司马光心中将这些事都想明白,他一张老脸便挂了下来,双眼紧盯着明远,道“国家取士,岂同儿戏。再说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远之所提议的府学‘社团’,多半着眼于‘形而下者’,这等细枝末节,又如何能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

  明远心说呵呵……也就是因为北宋现在根本没有条件组织起一场以算学、农学、法学等为应试目的的考试,他才建议了以“加分”的形式吸引士子们的眼光。

  但是嘴上他却是不饶人的,冷笑了一声之后才道“那么,依司马十二丈之见,官府当真需要那么多精研‘形而上’大道的官员吗?精研大道能增加府库每年的岁入吗?能在灾荒时节赈济百姓吗?能在外敌入侵时用来抵御吗?……”

  当然不能!

  “经义大道”在明远看来就好比哲学,学习哲学是必须的,对塑造“三观”有莫大的帮助——但是如果高考的时候就只考一门哲学,然后考过的那批人也没有经过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