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47章 亿万贯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尤其是边事与外交,不得对外泄露朝廷尚未正式发布的敕令与法条。

  除此之外,都可以报道。

  这大概就是吕惠卿的“补救”行为。他与《汴梁日报》过不去,不止犯了众怒,而且全无用处。

  不得已,吕惠卿在制定新法时便不得不故作大方,以免全天下的士大夫加了他都要喷吐沫星子。

  而“官交子可以用于上缴税赋”这一条,也由天子亲口应允,写进了交子务发行交子时颁布的条例里。

  此条一出,金银钞引交易所的交子价格,终于再次悄然回归正常。

  “新闻报刊法”的法条一出台,汴京百姓们便在翘首以盼,每天都有人前往日报编辑部和刻印作坊询问:“《汴梁日报》什么时候复刊啊?”

  编辑部和刻印作坊每次都答:“快了,快了!”

  百姓们又问:“需要我们出钱出力吗?”

  《汴梁日报》:“……多谢!但这倒也不必。”

  其实《汴梁日报》在停刊的这一段时间里,也没闲着,而是完成了一次设备的更新换代,另外增加了纸张的货源,并且加雇了一些人手。

  在“新闻报刊法”正式向天下刊行的第二天,《汴梁日报》便复刊了。

  与停刊时一样,《汴梁日报》要复刊的消息,也在一夜之间就传遍了整座都城。

  日报的编辑与记者们走访了所有此前在报上刊载广告的商户,向他们一一确认是否愿意继续刊载广告。

  没有人不愿意——毕竟在复刊的头一天,刊载的所有广告都是免费的。

  当夜,刻印坊所在坊巷里灯火通明。

  刻印工人们操持着刻印机械高速印出一份份报刊。坊巷外则有不少以往送报的年轻人天没亮就起来,在刻印坊门口等候那些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报纸递到他们手里,他们就会像以前那样,将这些报纸送往汴京城中密如蛛网般的大街小巷。

  除了努力工作的人和等候着的人,还不时有人赶来,找到刻印坊的管事,手中挥舞着交子钱钞,大声道:“加印,加印!我们东家恭贺《汴梁日报》今日复刊,要赞助加印一万份,印好后直接送到川西瓦子来!”

  刻印坊管事笑逐颜开地记下来,笑道:“好嘞!不过您要稍等一等,在您前面,还有八万份的加印!”

  “八万份?”

  川西瓦子来人有点傻眼。

  但事实就是如此。

  从子时起,丰乐楼、遇仙酒楼等七十二家正店所在的行会,城中各家瓦子、米市、炭行、肉铺、食店……都是直接拿了钱赶到刻印坊,要求《汴梁日报》加印。

  各家都已安排了人手,等取到加印的报纸,便在汴京街头发送。

  这名义上是“加印”,其实就是送钱。因为各家送来的钱,远远超过刻印坊加印的成本。

  除了这些店家赞助的“加印”之外,通过原本渠道发售的《汴梁日报》一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