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5章 十万贯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得也太难了吧?不如还是让他们每天多干点儿,干久一点儿。”

  打工人嘛,加加班算了。

  明远却不甚在意,笑着说:“也没有必要马上就做出‘活字’来。”

  他随手那过一本印好的书册,翻开某一页,指着插页中一幅“牡丹富贵”的花样,说:“你们可以想想,这样一幅复杂的纹样,不用反复雕刻,而是让它反复使用。”

  一听说能节省这么大的工作量,工匠们的思路顿时打开了。

  “是不是把这一叶纹样固定在板上?”

  “或者我们制版的时候,可以留下一片空白,想办法把这一块纹样嵌进去,再拿出来……这不是有点‘活字’那意思了?”明远不再管他们讨论,只是布置了任务,自己则带着向华,慢悠悠地从西市逛回家中。

  明家人和舅舅们都还不知道明远在外面待了这一整天,已经又花出去四千多贯。

  明远将他的主意与舒承允和舒承厚两位一说,两位舅舅都拍腿赞好。

  “这个主意好!万一我们当地的小吏想要借机牟利,胡乱解释朝廷的新法,我们就拿这个给他看,就说是府城的官员说的。”

  明远想:这确实是一个能够约束当地官吏的好办法,如果能由乡里有名望的重要人物出面就更好了。

  然后他便向两位舅舅请教,乡里百姓有多少识字的,受教育程度如何,如何讲解“青苗贷”能够让他们听懂。

  两位舅舅听见了,望向明远的眼神越发不同。

  “远哥,横渠门下的弟子果然想得周全。”

  “横渠镇因为先生的缘故,文风较盛,眉县也大致如此。但其它地方未必是这样。”

  “这宣传‘青苗法’的文字言辞,必须简单易懂,千万不能像是衙门里打的那些官腔,文绉绉的。”

  “……”

  明远想了又想,又与舅舅们商议一番,最终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编出一套顺口溜出来,用最简单易懂的言语,讲清楚“青苗贷”的本质,同时也向百姓们说清借贷的利弊和几个容易“被坑”的地方。

  另一条腿则是要借助他的老师张载。横渠门下弟子遍布关西,很多学生像吕大忠、吕大钧,甚至是种建中,都是曾经拜在张载门下,但现在分散在陕西各处做官或是任职的。

  明远可以通过张载的这一层关系,将代为向百姓们宣传“青苗法”的事拜托给他那些师兄们。

  当晚,明远与两位舅舅商量了一夜,编了一首关于青苗贷的顺口溜。他又另外准备了一套描述青苗贷借贷方法的文字,请薛绍彭找了关系,递进衙门里,确认了一番。

  第二天,明远先去文庙。在那里,他得到张载的首肯,可以由吕大临代为联络陕西各地的师兄,代为向当地百姓讲解“青苗法”。

  从文庙出来,他又跑去刻印坊。

  刚进刻印坊,明远就发现作坊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