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6章 百万贯【加更】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头看看支起的招幌,然后念了念“眉州苏氏”,然后将目光地从摊位上移开。

  苏轼知道在京中自己的文名已不如早年。

  回想嘉祐元年他刚刚高中进士,因有良师益友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在,苏轼名动汴京,一有新作,便会传遍京师。然而母丧噩耗传来,父子三人只得回乡奔丧。待得母孝守完,他便是外出凤翔任官,刚刚任满返京,又逢父丧……

  如今他再度返京,师友们却多因王安石推行新法,纷纷外出。京中已物是人非。

  苏轼一时恍惚,竟不知仅凭借“眉州苏氏”这几个字,是否真的能将刊印的书籍卖出去……

  明远那边却大呼小叫地跑来,手中举着一挺墨,大声道:“子瞻公,子瞻公,您看我淘到了什么?”

  “啊——”

  苏轼一见,顿时也哑了声音。

  明远手中一挺墨,黝黑如炭,表面光泽如玉,中间宽阔,两头尖细。用手去触摸剑脊,唯觉得坚硬锋锐,甚至能够做裁纸刀。仔细看那墨的纹理如犀,用指轻弹,发出极其清脆的嗡嗡声。

  “这是……廷珪墨。”

  苏轼仔细辨过,终于确认,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南唐李廷珪墨。

  李廷珪墨明远也听说过,他在本时空拍卖会上曾经拍到一款清代仿李廷珪墨,拍出的价格接近五十万。仅仅是仿李廷珪的工艺,制出的墨锭就能卖到五十万之巨。正品可想而知。

  苏轼手中托着那枚廷珪墨,激动得胡子乱翘:“这……这真的是廷珪墨?此墨一料用珍珠三两,玉屑一两,捣万杵而成,故久而刚坚不坏……”

  这样一挺墨,市价起码要万金——也就是100贯往上。

  100贯,够一户中等人家舒舒服服地过上一年了。

  明远却将那挺墨取来,递给苏轼身边的小童:“来,为子瞻公研墨。”

  苏轼一听,顿时跳将起来:“不可,万万不可!”

  苏轼爱墨成痴,自己收藏的好墨不下数百锭。但此刻情况却有点儿不大一样,这锭廷珪墨却不是他的。

  明远坚持,要苏轼的书童为主人研了这挺廷珪墨。

  他还振振有词,说:“既知是好墨,为何又藏而不用呢?难道一定要等到将来墨身上金泥模糊,泯然众墨之间的那一日吗?”

  “再者,子瞻公,墨与纸笔一样,都是保留思想与才华的工具,墨有价而墨宝无价,您为何不将这有价的墨,变成无价的墨宝,并让专程来此购置正版书籍的书友们,有机会一睹您的墨宝,将之收藏呢?”

  其实明远这番话说得颇为强词夺理。廷珪墨就算是天长日久,表面金泥脱落,也还是廷珪墨,完全可以交由子孙收藏,只要说明即可。

  但是他所说的,墨只是工具,天生该用于记录思想,却是说到了苏轼的心里。

  苏轼天性中最洒脱不愿受拘束的那一面顿时又显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