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25章 改革御史大夫_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25章改革御史大夫

  六成。

  这是一个非常触目惊心的比例。

  什么意思?

  ——这就好比后世新时代的第一次公务猿考试考完半年之后,通过者当中有六成都蹲进了大牢。

  这等比例,别说是在后世的新时代了,哪怕是在贿赂成风的当今汉家,也同样是极为惊人。

  半年就有六成,那一年、两年呢?

  怕是要不了多久,刘胜辛辛苦苦通过考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就要尽数去陪哥哥踩缝纫机。

  更重要的是:这批蹲大牢的蠢材,不单单是‘考举出身’的身份,同时还拥有着‘第一批考举受益者’的群体标识。

  对于考举这一新兴事物,长安朝堂的态度其实一直是观望。

  因为勋贵们不知道这个新冒出来的官员选拔制度,究竟是在断自己家族的未来,还是在给包括自己在内的元勋功侯开后门。

  百官公卿也同样不知道考举——并不像察举那般需要人举荐,需要严格审查才能,而仅仅只需要报名就能参加、笔试通过就能高中的考举,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玩意儿。

  所以,毫不夸张的说:第一批通过考举入仕的官员,几乎就是考举制的天然代言人,甚至是唯一代言人。

  这个群体的状况,几乎可以与科举制度的未来直接挂钩。

  ——第一次考举选出来了几个国士,那没说的,刘胜往后每年举行一回科举,都绝不会有人再叽叽歪歪。

  毕竟考举这东西有效果嘛,都选出来好几个国士了。

  若是这第一批考举出身的官员碌碌无为,朝堂则大概率会卖刘胜一个面子,佯装无辜的全当没有考举这回事。

  如此一来,往后刘胜再提起科举,也总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脸皮,够不够厚到想要再招一批酒囊饭袋入仕,然后在有司属衙吃白饭、领白俸。

  而现在的状况,却无疑糟糕到了极点。

  第一批考举出身的官员,在入仕短短半年的时间内,便有过半人因罪入狱。

  而且刘胜基本能笃定:这些个蹲大牢的人,十有八九是因为受贿。

  早在去年,考举结束之后,将中举者分配给关中郡县地方、长安九卿有司属衙之时,刘胜其实就已经暗下做过交代: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就对这些个愣头青多点耐心、多点包容。

  虽然没有明说‘这群蠢货如果捞钱,就睁只眼闭只眼’,但在这个贿赂之风极为猖獗的时代,皇帝授意优待某一个群体,那也基本等同于默认这个群体以公谋私了。

  这,也正是让刘胜告到头疼不已,甚至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

  ——刘胜,明明已经打过招呼了!

  为了保留自己的政治果实、为科举制度开个好头,并细水长流的传延下去,刘胜已经将自己对官员的原则、标准,在这第一批考举入仕的官员身上一降再降。

  到最后,已经降到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