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31章 初露锋芒_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31章初露锋芒

  在堂邑侯府,当着刘嫖、陈午的面狂飙一阵演技后,刘胜便拖着疲惫的身躯,坐上了返回未央宫的马车。

  只是这一路上,刘胜都在思考。

  思考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多么的尴尬······

  虽然刘胜并没有投以太大的关注,但不得不捎带一提的是:刘胜死后的灵魂长眠之所——茂陵,早在刘胜改元元年的同时就启动工程了。

  这很正常。

  或许对于其他的封建政权而言,从君王即位开始修建皇陵,是一件极为不恭、极其不吉利的事;

  但在汉室而言,这,确实非常严肃的政治活动,更关乎到汉家的国本。

  ——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为天下人创下这刘汉社稷的那一天开始,对于汉家的国本,就一直都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为:夫国者,农为国本,商为微末;

  第二种说法为:天下者,关中为本,关东为末。

  这两种说法说不上哪个队哪个错,甚至都说不上哪一个更对、更重要,哪一个更‘不对’,又相对没那么重要。

  盖因为这两种说法所强调的主题,都是封建王朝最为重要的一环。

  以农为国本自是不用多说:民以食为天。

  尤其是在农耕文明封建政权时期,农业生产,几乎就是王朝仅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唯一的追求社会稳定的方式。

  而汉家以关中为本、拿关东为末的立场,也只从太祖高皇帝刘邦那会儿,就已经变成了虽没有落在纸上、虽不能亲口承认,却也早已客观存在的事实。

  农耕文明封建王朝的两大弊病是什么?

  其一曰:天灾人祸;

  其二曰:土地兼并。

  这二者各自独立存在,又在历史的进程中相辅相成。

  天灾人祸,自然包括旱涝灾害,以及足以让农民无奈脱产的战争。

  这会让农民的农业生产工作受到打击,乃至于完全停滞,旋即对这个平凡的农户家庭造成不可磨灭,且不可逆的巨大负面影响。

  而一个农业生产进度受到影响的农民,必定会在越种地越穷、越穷越种地、越种地越穷的恶性循环之后,最终无奈的走上变卖田地的路。

  这,便会最终促成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生产工具被少数人大量拥有,从而计划社会矛盾。

  那么,问题的关键点来了。

  对于这两个历朝历代,乃至于后世每一个农耕文明封建王朝都无法避免的弊病,刘汉社稷是如何应对的?

  或者说:对于这两个必定会出现的糟糕状况,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为后世子孙留下了怎样宝贵的财富?

  答案是:以强制迁移为手段,以‘为天子守灵’为名义,最终达成‘关中始终在居民质量上碾压关东’之目标的陵邑制度。

  陵邑制度的存在,极大程度的遏制了在老刘家统治下,土地兼并趋势愈发明显的状况。

  道理很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