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八章 你是怎么说话的_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很残酷的事实。

  不论是士兵,还是百姓,也不是越多越好的。

  一个相当反直觉的事实是,王朝末期的人口的数目,要远远多于大治之年。

  古时耕地技术不发达,没有化肥,一汉亩的亩产,常常只有三石左右。

  约四汉亩相当于现在的一亩地,两汉斤折合现在的一斤,这样换算到现代,一亩地的亩产也就二百来斤。

  除去赋税,汉代的十亩田也就能产出四百斤粮食,勉强能养活一个人,这还是风调雨顺的情况。

  汉代一户平均五到十人左右,养活一户就是五十亩地,而一郡之地,常有数万户。

  各地常常有很多隐藏黑户,加上可耕种土地并不如后世多,汉末黄巾之乱,就是人口增长,耕地不够,此时再天灾频发,粮食大量减产。

  然后农民唯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

  没饭吃。

  这也是千百年来,农民造反起义的最直接的因素。

  某朝有个笑话,某地一年没下雨,土地干涸,颗粒无收,当地村民饿得实在没有办法,于是相约造反。

  大家选定了日子,拿起锄头菜刀,蜂拥到村口,准备大干一场。

  此时天上却正好下雨了。

  在场所有人立马四散,冲回家里,下地播种去了。

  这就是平民百姓,但凡有一口饭吃,都不会造反。

  所以王朝的规律,便是王朝末期,人口多而闹饥荒,天下起义,然后互相杀伐,人口减少,建立新朝。

  新朝人口少而耕地多,便迎来大治,随着社会发展繁荣,人口产生爆炸性增长。

  数十百年过后,人口饱和,耕地不够,然后遇到天灾人祸,外族入侵,粮食不够吃,于是天下起义,互相杀伐。

  新的循环又开始了。

  所以理智而冷酷的统治者,在商业农业没有大幅度提升的时候,都会试图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

  太平之年的时候,统治者往往会产生错觉,觉得天下繁荣,越多越好,于是鼓励生育,压低结婚年龄。

  等人口爆炸,统治者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了,天灾人祸,盗贼蜂起,民众被裹挟着造反起义。

  黄巾起义就是发生在这个背景下,当上百万的黄巾军出现在户籍人口只有几十万的地区时,着实把不知下情,自我感觉良好的汉灵帝和大臣们震得七荤八素。

  自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起,现在已经过了十年了。

  经历了十年战乱,各地人口大幅度下降,地倒是慢慢不缺了,但也衍生了另外一个问题。

  水往高处走,人往地处流。

  战乱灾祸严重的地区,经济完全崩溃,且时时遭受兵匪骚扰,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便群起迁徙,去经济稳定,唯有战乱的地区。

  于是十年间,人口开始往富庶的大州慢慢聚拢。

  比如袁绍的冀州,陶谦的徐州,刘虞的幽州等。

  没错,别看幽州此世算是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