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三十三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_朕真的不务正业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行商,父母有命,只能遵从了,学生行商已经三年了。」黄远先略显无奈的说道,一个很标准的故事,弃儒从商,弃义服贾。

  在大明中晚期,尤其是万历之后,十分的普遍,而且被视为一种抛弃道德追求利益的不义行为。

  黄一雀让儿子带队行商,算是支持凌云翼还在山东时候的政令。

  「陛下,学生颇有家资。」黄远先俯首说道:「即墨张氏因为倒卖船引倾家荡产后,我的父亲就成了密州远洋商行的商总,因为四处贩卖海带,凌总督给国姓爷写了封信,我家能去吕宋做生意。」

  黄远先想赎买自己,疑罪赎刑,是中原王朝自先秦时候就有的制度,大明也有。

  尚书曰:金作赎刑。

  就是三代之上赎罪用的是青铜,青铜刚铸造出来时金灿灿的像金子,到了汉代才开始用黄金,东汉用的是缣双经双纬厚重丝绸,魏晋用绢

  ,隋唐宋皆为赤铜,元时用宝钞,大明沿唐制用赤铜。

  大明的赎刑是有规矩的,重罪死罪是不能赎的,只有一些模棱两可的轻罪,可以赎罪。

  这里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戚继光晚年的穷困潦倒。

  万历十年张居正离世,戚继光最大的后台倒了,张居正尸骨未寒的时候,朝堂一致决定,把戚继光放到了广东做总兵。

  万历十一年,给事中张希皋追杀,再劾戚继光,戚继光被迫致仕回到了蓬莱老家。

  万历十五年,河南道御史傅光宅请命起复戚继光,结果引来了严厉的申饬,当时万历皇帝认为戚继光居然还在暗中谋求起复,立刻开始问责,最后在朝中角力之下,戚继光落了个‘俸赎",就是把戚继光的退休工资褫夺,用来赎罪。

  什么罪?谋求起复的罪名。

  万历十五年,六十一岁的戚继光,在穷困潦倒中撒手人寰,朝廷不给谥号,不给官葬,万历十七年戚继光儿子戚祚国入京奔走,才为父亲请到了官葬,一直到万历末年,万历皇帝在萨尔浒之战大败亏输,才直到改悔,才意识到,嘉靖年间到万历初年,南征北战百战不殆的戚继光到底有多强,有多忠,最终给了谥号武庄。

  时光荏苒,随着大明国势的持续下滑败坏,戚继光的地位,开始不断的提升,谥号再改武毅,希望国朝再出这么一个强将来,安定社稷。

  崇祯八年,崇祯皇帝专门在蓬莱设表功祠堂,春秋两祭,以振奋人心。

  但一切都来不及了。

  大明朝臣们都对大将军戚继光忌讳莫深,但其实朱翊钧很清楚,戚继光在朝堂上没那么强大,脱离了皇帝庇佑的奉国公府,能不能延续都是未知数。

  他这个皇帝甚至不用做什么,只要释放出一些信号,奉国公的戚继光也会被人攻讦到无处容身。

  其实朝臣们怕的也不是京营那十万锐卒,而是怕戚继光的保护伞,皇帝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