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65章 精益生产_重生之北国科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

  工业企业的技术指标,都是硬指标,例如加工精度,加工能力,成本控制等。

  而精益生产则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方式。当然这个词,有些人还是知道的。后世被人吹上天的日本工匠精神,指的就是精益生产方式。

  “是要我们引入日本技术吗?光电方面是有什么新渠道了吗?”

  这是出国的机会来了?

  “我们这边没有,如果你们有兴趣收购一两家日本企业,我们也不反对。”

  “没有引进技术,那精益生产方式,要怎么进行呢?”

  “小成说的对!就你们现在的状态,还是不要想着扩大了。”

  刘部长倚老卖老的给了句评语。

  “你们不要什么东西都想着引进。精益生产方式,又不是日本人发明的。他们怎么学的,你们照着走一遍不就行了?”

  “精益生产方式,不是日本人发明的?”

  会议室的众人,都起了好奇之心。”

  如今最受大家推崇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日本的机械,电子产品,包括半导体产品,正如日中天,打得美国人满地找牙。

  ————————

  “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呵呵。我也是才知道不久。”

  刘部长刚听说的时候,也是不信,可是他找人一打听,才发现确实如此。

  “我跟你们说啊...”

  日本做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其产品,尤其是机械类产品,在国际上就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这点在与苏联的两次战争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苏联的坦克等装甲车辆,被德粉黑得不像话,但就是这样,在诺门坎战争战役,和二战结束的最后一战,都是摧枯拉朽,吊打日本。

  日本的工业品,也就是在被其武力征服地区才有市场。当二战结束的时候,日本制造,甚至被视为垃圾质量的代名词。

  但到了70年代,日本制造就变成了质量优良的代名词。

  这一切的转变,都来自一个美国人,威廉·爱德华兹·戴明。

  他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使日本制造起死回生,再加上朝鲜战争的帮助,日本的制造业就此起飞。

  为什么精益生产方式在美国没有开花,但在日本结出了硕果呢?

  这跟当时美国的国情有关系。享受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红利,经济一片繁荣,根本没有什么人去在乎质量。反倒是目标管理概念,切中了美国企业急于降低成本、提高绩效的想法。

  目标管理思想,后来成了美国的主流,也因此导致了世界范围的产业大转移。哪个环节的利润低了,就把哪个环节切掉。

  这个思路,我国也在采用,例如,某些地区采用的腾笼换鸟政策。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