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99章 CMOS图像传感器_重生之北国科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影机,就装配了简陋的CCD摄像头,把图像实时传送回控制中心。

  这种摄像头,精度不到百万像素,做实时监控比较适合,但作为照相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更高像素的CCD图像传感器,倒是也有,但市场上根本看不到。

  只能通过新闻,偶尔见到他们的身影,例如间谍飞机,间谍卫星。

  ————————

  CCD与CMOS技术,从原理上看,同样面积,同样制程,CCD拥有更高的像素密度,更不要说CCD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但特殊的工艺,导致其无法享受晶圆芯片制程进步的红利。

  民用级别CCD传感器的像素,1986年就达到140万像素,到94年已经八年多了,居然无法寸进。

  八,九年前,即使是CCD产线用的是最先进制程,现在也整整落后主流制程4到5代了。

  这其中的原因,谁也说不清。

  也许有技术的障碍,但更大的可能,还是成本的原因。

  现在的图像传感器分辨率低,但价格不低,再加上存储芯片的昂贵,导致市场无法迅速打开。

  市场也有一些所谓的数码相机,但更多的是个噱头。主流相机厂商均没有涉足这个领域。

  CCD厂家需要时间收回投资成本,因此失去了继续升级生产制程的动力。

  而CMOS技术则不然,CMOS传感器的制造技术和普通芯片并没有本质区别。普通的晶圆厂直接就可以转型生产。

  一旦CMOS图像传感器能够商业化,将会从图像精度和价格两个维度上,对CCD技术带来碾压式优势。

  两年前,郝云丽没有选择CMOS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因为它更多是工艺上的创新,是水磨工夫。作为科研项目,意义不大。

  但现在,作为创业项目就比较合适了。

  当然了,没有选择CCD技术,也是出于无奈。

  日本厂家已经在CCD领域建立了绝对的统治权。任何新玩家都绕不开他们布下的层层专利壁垒。

  尤其在民用级别,就连美国KODAK都无法攻进这个领域,后世不得不与日本厂商奥林巴斯合作,才算解决专利壁垒问题。

  ————————

  为了这次创业,郝云丽倾家荡产,拿出了200万美元。她把所有的股票都卖了,还搭上了一点积蓄。作为创始人,占股60%。

  王立国教授,还有一家美国私募基金,每家拿出500万美元,各占10%的股份。剩下20%的股份被检测学院拿走,他们以技术支援和5000万人民币入股,成为了第二大股东。

  项目的总投资,不谈技术,光现金投入就达到了个亿,在冰城也算是比较大的投资了。再加上准诺贝尔奖学者的名气,因此受到了省市两级的高度重视。

  郝云丽的名字,经过长年累月的宣传,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