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51章 分崩离析的前兆_曹贼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乱。汉帝东归,李催郭汜又生了矛盾,相互攻击,令关中大地,狼烟四起,混乱不堪。在这积情况下,正和同乡孟达,一起入蜀避难,投奔了刘璋。

  哪知道,到了成都,正才知道世事艰难。

  他没有任何根基,虽被刘璋收留,却不得刘璋看重。相比之下,同乡孟达因武艺卓绝,从军而得重用,被刘璋的心腹大将张任所看重,提拔为校尉。正靠着孟达的接济,在成都勉强过活。不过,也因为这段时间的落魄,他倒是结实了不少成都名士。即将到来的张松,便是其一。

  建安七年,正在益州滞留七载,才在张松的推荐下,被任命为新都县令。

  只是,那新都也是个极为复杂的地方,正本身也不是一个善于内政治理的人物。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他在新都待了三年,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开。不过幸有张松帮衬,回到成都之后,又担任了代理军议校尉。

  什么是军议校尉?

  简而言之,就是类似于后世参谋的职务。

  军中有事情的时候,你过去旁听一下,提一些建议。当然了,会不会被采纳,是另外一回事。

  后世不是有一句话吗?

  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

  更何况正这个军议校局,还是个代理。

  他即便有好的主意,谁又会放在心上?所以说,这个军议校局的职务,其实就是看在张松的面子上,给他的一个职务。俸禄不过六百石,在成都那种繁华之地,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而李儒开始搅乱益州经济之后,成都的生活费用也随之高涨。

  正虽然不需要靠别人的救济,可是想在成都生活,却也是大不易的事情。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正认识了李儒。只不过,他并不知道李儒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叫袁玄硕,颇有能力。李儒用整整一年的时间,考察正,发现此人有奇谋,非比等闲。

  于是便开始试图拉拢正,渐渐的试探出了正的心思。

  曹操征伐幽州,在淮南设立三郡;曹朋入主南阳,与刘备交战不止……在这种状况下,刘璋却不是考虑着如何发展壮大,平抑成都飞涨的物价,反而大肆谋取私利,想着偏安一隅。

  正觉得,跟随刘璋,难有作为。

  和李儒的几次交谈中,不自觉的便流露出了想要多寻明主的想。

  可是,投奔何人?

  刘备?

  而今连一个容身之所都没有,正并没有考虑。

  那么孙权?

  虽说孙权手握江东六郡,却由于地域限制,同样很难壮大。长江天堑固然给江东六郡以屏障同时也阻隔了江东谋取中原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似乎可以选择的只有曹操一人。

  偏偏这曹操手下能人无数。

  正一没有名气,二没有靠山,三没有资历,想要立足也非常困难。

  用一句很‘三国’的话来说,那就是:苦于没有引介之人“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