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三章 光荣家史_王国的建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块的价钱――而城门附近的土地,却有大块空地无人看好,甚至有人种菜,就连白衣巷的年轻人都能在这里租赁居所。

  勒庞城守最近给章白羽发来的信件中,提及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比较简单,将勒庞城改名为庞城,章白羽已经同意,并且让长史府议定;第二件事情就是城区扩建,准备将庞城新建五个甲坊,让它可容纳的人口增加到八千人。

  不论是城守的来信还是章白羽的回复,都透露着一股不自信:他们都不知道这种计划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再过一两年又要推翻重来。

  那么故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据说故国的都城,人口较少的时候也有二三十万人,最多的时候竟然有百万之数。即便除去郊县的居民,城内人口也是多得可怕。

  中土的筑城师怎么保证粮食供应?怎么保证水源干净?怎么处理垃圾淤泥?从什么地方收集石料、木材、泥胚、铁器去营造这般宏大的城市?

  面对故国,章白羽只能感到敬畏。

  还有那些筑城师,肯定不是在中土的皇帝下令修城的时候才逐步摸索技艺的。

  他们肯定早就有了类似学馆、行会的制度,也有极多的筑城经验,知道观察山川地利,知道从什么地方购置财货。

  都护府百业初创,极度缺乏这些经验和技能。

  要培育优秀的筑城师,没有几十上百年的传统恐怕很难。

  只能多修、多错、多改,这才是精研之道。

  都护府的筑城令每次见到章白羽,都会自责一番,说他主持修铸的城镇,只有城墙是按照章白羽的命令修铸的,有些时候遇到了土壤松软的土地,就连城墙也被迫改道。至于城内各片城区的功能,就没有多少按照章白羽的本意来。

  章白羽却没有责怪筑城令。

  他明白自己有许多‘想当然尔’的时候。

  比如章白羽曾经以为将织造坊和丝麻坊放在一起,肯定是方便一些的,便将两批工匠居住的大屋营建在了一起。

  可是半年不到,丝麻坊的工匠就迁出了城外。在坊长验看的时候,发现几幢大屋的丝麻匠人都将屋舍租赁甚至变卖了出去。

  这是因为丝麻匠并不像是织造匠人,可以密集地呆在作坊之中做工。他们需要很大的晒场,而租赁晒场在城内就显得太过昂贵。迁出城去,他们就能弄到很多空地。

  此外,丝麻原料本来就储存在城外的货仓,在那里做初步拣选。丝麻匠人不愿意出钱托人将丝麻运载入城。

  丝麻匠人迁走的同时,织造匠人却向着反方向迁走了,他们宁愿付更昂贵的价格去码头区。

  因为织造匠人的工钱高,在码头区经常可以接到商人们的委托。许多被海水浸泡、因颠簸损毁的布料,需要织造匠人洗晒、拆线重缝。这些织造匠人如果住在市场周围,白天去上工,晚上回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