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八章 儿子想做天子_大宋嫡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您这是在暗示我有样学样,仿照您的‘陈桥兵变’来一个‘福宁宫兵变’逼宫,把您的那个位子抢过来吗?”

  赵德昭心里暗暗吐槽,但他就算再胆大包天,也不敢把这种作死的玩笑说出口了。

  “可是,二郎,你要知道,这个位子不是那么好坐的。”

  赵匡胤敛住笑容,语气渐转低沉,缓缓说道:

  “残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九州瓦解,各地混战不休,血肉捐于草野,黎民有倒悬之苦,华夏文脉有中断之危!”

  “为父代周以来,先是抚平各地叛乱,后是削平吴越、南唐等地,虽说还未竟到全功,但天下百姓大致能得到粗安,不会半夜被乱兵破门杀掉,不用因为仅剩的一点口粮被强行征作军用而饿死……文教也在渐渐恢复,假以时日必能再续华夏文脉。”

  “如此局面,虽说谈不上盛世,却已经是自中唐以来,百多年未有了,得来着实不易啊!”

  “爹爹所言极是!”

  赵德昭发自内心的赞同,皇帝老爹所言句句无虚,同时也是老爹作为“宋太祖”,所作出的后世公认的巨大历史贡献。

  赵匡胤发完感慨便坐回到椅子上,含笑问赵德昭:“二郎,你既然想做天子,便得拿得起才行,见识首先就不能差了。爹爹便来考一考你,在你看来,中晚唐以后的藩镇割据,是怎么一回事?”

  藩镇割据,是宋代以前华夏历史的一个大题目。

  赵德昭很能理解,皇帝老爹为何会偏偏挑出这个题目来考校自己。

  这是因为,中晚唐的藩镇割据,是其后百多年华夏乱世的源头!所谓的“五代十国”,不过是“藩镇割据”的实质延续而已。

  所以,皇帝老爹和他的那些宰相文臣们,在国策制定与制度设计上的思路,便是建立在对唐代“藩镇之祸”的检讨、反思与防范上,力求避免重蹈前代的覆辙。

  唐代有扩张过快过度之嫌,那么大宋便适当收缩,赵匡胤亲临大渡河,以玉斧在河上划界:“此外非吾有也!”

  唐代为了便于向外扩张,给边将放权很重,甚至允许节度使自己收税理民,节度使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还能自己搞钱,导致最后弄出了一个掌握十万雄兵的安䘵山;那么大宋就要加强对军队将领的控制与防范,轻易不放权。

  唐代最能打的,是西北与东北的边军,中央军反倒最弱鸡,以致于潼关不守,长安失陷;那么大宋就反过来,精锐能打的全特么给老子充实到中央禁军里,只留弱鸡军队在地方上维持治安,看你们拿什么割据造反!

  大宋的这些国策,都是一环套一环的,属于环境与时势的产物,是对前人经验与教训的总结。

  在赵德昭看来,这些国策虽有重大缺陷,但也不能武断地说错。

  最重要的,它们正是皇帝老爹“反其道而行之,矫枉必须过正”的治国思路的体现。

  因而,此时面对皇帝老爹的考校提问,赵德昭决定摸一把顺毛驴:

  只谈前代的问题,少提大宋现今的对策,更加不作批评!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