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_犯罪心理学书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上图可以看出: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以对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在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渐趋定型化,进而萌生犯罪意向。犯意的萌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也是内外化机制的结合部。

  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以主体具有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境的诱发下,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人犯罪决意阶段。在个人境遇和犯罪机遇的条件下,进行犯罪预备,着手实施犯罪行为。

  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内外化机制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有内化。在犯罪心理内化过程中,其消极言语和不良行为对他人产生坏影响,可视为一种外化。在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必定产生犯罪体验,从而强化犯罪心理,这又是一种内化。

  4.内外化机制的运行:内外化两种机制都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以不健全人格和犯罪意向作中介,以特定情境和机遇为条件,通过若干心理环节和反馈作用,终于形成了犯罪心理结构,引爆了犯罪行为。

  (二)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内化,就是个体经由言语、模仿、学习、实践等中介,将客观现实转化为主观映像,逐渐形成思想意识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将一定的精神文化转化为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的过程。研究个体犯罪心理内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就是要揭示影响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律。主要有以下机制4〕

  1.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在研究内化的理论时,有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相同或相似的不良刺激或诱因的影响下,绝大多数人并不犯罪,只有少数人做出犯罪的反应?这就不能不看到个体主观上的原因即个体意识在对待客观事物反映上的选择性。所谓选择性,是指人在反映外界事物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承受体,而是能动地进行反映,在反映的对象和采取的态度上都会有所选择,各不相同。某些人格不健全者,正是在不良的心理基础上,主动选择外界消极因素在头脑中予以反映和加工,使内外因素逐渐接近、融合,大量消极的客观因素便转化为个体的主观因素。违法犯罪人正是通过具有不良倾向性的反映和思维加工,逐渐形成和巩固自己的不良个性品质的。

  2.模仿学习机制。犯罪心理多半是在不良品德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良品德的形成,又同少年期的交往和模仿有关。据调査,在不良少年的周围家庭、学校、邻里、街道),大多数是一个不良环境。在这个不良环境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