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1章 对工业体系的一次筹划_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制外,卫队旅已经是实打实的师级的规模了!

  见少帅有了钱,韩麟春、郭松龄等又开始不地道起来,他们怂恿张汉卿购置些火炮。毕竟,陆军战斗力的体现在火炮,既然已经要被人置疑了,干净一不做二不休彻底把架子搭起来。至于骑兵,东北最不缺的就是马!

  张汉卿其实也想这样干,但是他最后明智地拒绝了。现在有钱了是不假,但每笔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不能靠买买买过日子,真正强大的标志是能够自己建造需要的武器。根据记忆,这几年东北没有大的战事,所以有限的钱要用于能够不断为未来国家力量提供血液的工农业发展上,而不是急功近利,追逐表面上的强大。

  他拿出五十万用于本溪铁矿的深加工上。本来,这个东北最大的铁矿只有粗坯加工的能力,至于军事上用的钢铁,如子弹和炮弹用钢,它是做不出来的。

  张汉卿以卫队旅的名义投入巨额资金,并设法买来机器设备,从而逐渐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最关键的是,因为这个投资,卫队旅军需部门可以名正言顺地“监管”本溪铁矿的生产和销售状况。要知道,既然是事关国防和工业力量兴衰的厂矿,日本人不可能对它的膨胀无动于衷。张汉卿让军队插手企业,也是向各方严正表态:这家企业是我罩着了!

  单单粗放型的原材料生产可无法大力促进工业的进步,要想在工业上有所突破,一定要有拳头产品。一句话,就是既能生产出实用的东西,也能为技术进步积累经验的项目。张汉卿根据东北的实际,决定上马一家自行车生产企业。毕竟,买机床是个敏感事件,但如果用它来生产民用物品那就稍可遮人耳目了。

  自行车是个很好的切入点:车、铣、刨、磨都用得着,轴承、橡胶、轮胎一应俱全。从技术上,它并不算特别复杂;同样,在技术上,它完全可以实现经验积累。一旦时机成熟,它完全可以从自行车加工转到其它上面来:能加工车横梁就能造枪管,能造自行车轮胎就有可能造汽车轮胎…

  其实张汉卿最在意的是培养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都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其实在二十世纪,人才更重要!国家能否兴起、工业能否进步,就在那短短的几十年时间!

  他深知人才的培养不是旦夕之功,他也完全相信凭自己穿越的优势将来带领奉系走向更高的舞台绝对不是梦,但是能不能让国家争取到这来之不易的十五年(对不起,他时刻牢记着九一八、也时刻为这一天的到来而自警)、让国家尽快赶上与列强的差距才是他浓重的使命感。为此,只争朝夕。

  要说此时的中国,尽管在总体工业实力方面弱于西方,但西方无论从技术能力到企业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