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05章 出塞_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安居乐业之胜景,喜赋《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一诗说‘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个风,恐怕就是他一路率兵西进、同时不忘植树修路带来的吧。想想左大帅不但善于用兵,还会搞经济建设,要不然,我们进疆,不会这么轻松。”

  为了入疆,张汉卿可是做足了功课。不但对新疆的未来多有筹划,对这一代的人文典故、历史传说都有涉猎。

  王以哲和张汉卿相处日久,两人私下里还是很对味的,见张汉卿心情不错,也就放开了话题说:“少帅才思惊人,看着这玉门关好歹也留下点大作,以不让那位左大帅不专美于前,也在这丝绸之路上增添一则趣谈。”

  这位少帅常有惊人之作,无论新诗旧诗都有神来之笔,他也很想亲眼见识一番。

  张汉卿却自家人知自家事,他的脑海里可没有关于玉门关的新人新作,让他也作一篇出来,可是要大费脑筋的,一不小心折了他“一代骚人”的美名可就大大的不妙了。不过,在这种气氛下,似也有转圆的余地呢。他笑笑说:“大作是没有的,不过我倒记得一首好玩的典故。”

  大家走着都无聊,也想听听这个典故。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可是明明是诗,为什么非要叫做词呢?”

  文学上浸淫的人都知道,“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倒不是诗题,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许兰洲、宋九龄都是打仗出身,王以哲还好点,但是他们怎么能跟得上张汉卿的节奏?都瞪大了眼睛,看张汉卿卖弄。

  “很简单,它们就是词啊。哈哈哈。”张汉卿得意地笑。

  宋九龄是和张汉卿在血雨里滚打出来的,感情不一般,知道这位少帅平易近人,便凑趣说:“少帅,我虽然读书不多,但诗和词我还是能够分辨清楚的。”

  张汉卿知道多说无益,便一字一眼地说:“说它是词,是因为古时候没有标点,人们习惯用诗来解读它。如果我来读,那就是一首绝妙好词,宋师长听好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个是不是词?”

  大家轰然一笑,却又不得不佩服少帅的奇思妙想。

  其实,这个改动,只是张汉卿在后世的某个时候、某篇文章上看到的好吧?他只是记忆力和现场复现能力比较强罢了。

  大家说说笑笑,前面就到了提前安排好的宿营地。若不是第4师打前站,这一路可不会如此惬意。

  安顿好了不久,收到了来自新疆杨增新的电报:“少帅阁下,欣闻人民军即将入疆,杨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