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3章 千万贯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论时,提出的折中措施,先建“山阳-汴京公路”以观后效。

  只是赵顼也没想到,山阳镇到汴京城不过二十里许,造价竟然要60万贯。

  他更加不管相信,这60万贯,竟然能由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少年一人独力付出。

  王珪笑道:“陛下,那少年邀了汴京城中的数家大商户一起入股。好多家一起出了60万贯。”

  赵顼一听高兴了。

  “朕国中竟有这许多商家,深明大义,愿出资为国筑路?还是说那姓明的少年舌灿莲花,能够一一说得这些商户解囊?”

  王珪与王安石听得都脑后有汗。

  皇帝难道忘了,是他金口玉言,允许了这条公路“收费”。而且筑路的一方会事先把道路途径的所有土地都买下,所以说,商户们根本就不是什么“为国筑路”,而是“为利筑路”。

  王安石只能委婉提醒:“或许商户们都知道此路筑成,会有回报吧!”

  “商户们不止是能从道上车马那里收取一部分费用,也便于自家货物加快运输,一举数得。”

  “原来如此!”

  赵顼不算是个蠢人,一点他就都明白了。

  一条公路,竟能将京城那么多家大商户拧成一股绳,纷纷出钱出人来建一条道路。这在以前刻从未有过。

  究其道理,应该还是在于“准予收费”四个字上。

  想通这一点,赵顼顿时叹道:“李觏2所言不错:‘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李觏是庆历年间的江西大儒,与王安石交好。王安石新法受李觏的极大启发。

  此刻赵顼见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顿时也想起李觏的理论。

  “果然,敢于言利,民间便立即有所动作。”

  这比起那些道学家表面上不许谈“利”与“欲”,赵顼恐怕更欣赏李觏提出的“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

  须知,这条公路的所带来的“利”之中,还有一条:开封府会对公路所收之往来车马费再抽一成的税收。

  如此一来,汴京百姓实际上又受益了。因为开封府收取下辖税收,多用于民生,如那“潜火队”、各街坊中的公井,以及开封府的差役与弓手的薪资等等。

  这一番话谈下来,赵顼觉得很舒服:只要能为国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多颁一条新法自然是不在话下。

  只是他还有一事想要问王安石:“这‘公路收费法’,也是这明远首先向王卿建议的吗?”

  王珪看向王安石,王安石颔首说是。

  其实,明远向王安石和王雱提的建议远不止这么些。他建议将更多道路一类的工程交给私人来承担,官府起到监督作用,等建好之后再“验收”。

  按照明远所说,这样可以最高效率地组织起民间蕴藏的“生产力”,并且避免官员以公谋私的发生。

  只是以王安石对赵顼的了解,觉得这些对这位年轻的官家而言,好似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