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94章 弯道超车(下)_重生之北国科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毛细法,自从RCA发明了液晶显示之后,就一直在使用。它已经成了液晶行业的潜意识,甚至被写到了此时的教科书上。

  但到了大尺寸显示器的时候,它的缺点就非常明显了。

  毛细吸附过程之漫长,可想而知。以10寸液晶为例,它的压合及吸附的过程,时间长达28个小时之多!

  而且随着面板尺寸的增大,毛细作用需要对抗的重力也就越大。其用时更长不说,失败率也会越大。

  这也是日本人,根本不相信,液晶显示器,可以超过17英寸的根本原因!

  在整个90年代,正是这个从手表液晶发展出来的毛细工艺,成了所有其它国家,发展液晶产业的绊脚石!

  这种工艺对前后工序的精度,操作人员的技巧,都要求太高。

  毛细吸附的前提,就是玻璃板之间的间距要足够细小,但是太小也不行!一般的工艺要求,是3到5微米,而显示器的尺寸,是30厘米到50厘米(后世甚至发展到3米)。

  再加上液晶显示器壳体是由前后两片,厚度不足一毫米的薄玻璃组合而成,强度很低。

  这么大面积的腔体,这么薄的玻璃壳体,保持这么小的平行间距,其中微妙之处,难以言表!

  也许只有日本人那种性格,才有耐心,一点点去优化工艺及操作步骤,最终掌握了这一技术的诀窍。

  ————————

  但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个疯狂的工艺。

  在5代以后,毛细法被弃用,转向了滴灌法(OneDropODF)。

  滴灌法才是正常人的思路。那就是先往显示器里添加液晶,添加完毕后,再把液晶显示器封闭起来。

  ODF法的优势极为明显,除了良率以外,它有效的缩短了工艺时间并减少液晶的损失。除此之外,还可减少在真空回火製程、液晶注入机、封口机、封口后面板清洗等设备的投资。

  这个ODF法,就是成永兴以及光电科研,敢于以一己之力,对抗日本这个先进国家,对抗日本十七家企业联盟的杀手锏!

  以来自21世纪初的技术,降维打击90世纪初的日本液晶产业联盟!

  ————————

  当然,液晶显示器产业,不同于LED产业,它的精度虽然没有晶圆产业那么高,但复杂性一点也不差。

  在这个时间点,进军这个产业,光电科研也会面对各种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时间节点。

  进军蓝光LED,是参考中村大侠发表论文的时间节点,91年3月。按照这个时间倒推,才定出了光纤,MEMS,蓝光LED三部曲。

  而在LCD这个行业里,时间的压力,并不是来自技术的发现节点。

  世界第一条5代线的出现时间,是2002年前后。以此时间来推论,加上产线的设计,制造,设备的设计

  请收藏:https://m.cm12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